7月18日,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暑期赴益阳市爱屋湾村发展成就观察团来到益阳市爱屋湾村,走近郭再仙充满苦难与诗意的人生。
逆境中的璀璨星光
在团队成员与郭再仙的交流中得知,她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留给母亲的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六岁启蒙读书,小小年纪便担负起全家炊事之责。造化弄人,年仅八岁的她因脑膜炎后遗症失去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寂然无声的世界。为了不给家庭带来更重负担,幼小懂事的她选择了辍学。
提起那段艰苦的日子,郭再仙表示:那时她每天过得都非常累,白天有打不尽的猪草,晚上有搓不完的草绳,挖土种菜、下田劳作、挑谷打米、浆衣洗裳,没有一刻的休息时间。
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郭再仙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更加坚强的意志去拥抱生活。“也许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显珍贵吧,我对读书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望。”她向团队成员说道。许多次,郭再仙趁着打猪草的机会跑回学校,尽管一点也听不见,仍固执地站着窗边,久久不愿离去。哪怕读书无望,她也不愿意就此放弃。渐渐地,在无声的世界里读书便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郭再仙利用一切劳作之余如痴如醉地阅读她喜爱的书本。好几次就着火光读书时,注意力过于集中,将头发都烧糊了。通过不断积累,她的头脑里也装进了不少知识。
(采访郭再仙)
无声世界的诗意歌者
无论工作多忙、生活多累,她都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多年的积累郁结于胸中,有了倾吐的愿望,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她在2016年写起了近体诗,通过诗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在郭再仙看来,唯有诗能最真切最准确的表达她的情感与诉求。
郭再仙的诗,多是积极乐观的,她讴歌山河之壮丽,发掘自然之美妙,拥抱真诚之情感。她将耕读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家乡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更蕴含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村民们继续秉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习习和风苏故土,东天才上朝霞。新畦忙碌一枝花。正凭春意暖,来种豆和瓜。 汗水淋漓红日落,时光未付流沙。田间忙罢又忙家。夫为城里客,儿是校中娃。”这首《临江仙·大嫂》便描绘了一位极有家庭责任心的农家妇女形象,晨昏劳作,日复一日。这些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爱屋湾村的文化生活,也为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郭再仙的不少诗作发表在了《中华诗词》《湖南诗词》《楚风文学》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她的诗作曾荣获湖南省新中国华诞七十周年女诗人大赛二等奖、叶紫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全国华夏诗词大赛二等奖。
(采访合照)
“虽然身体有残疾,只要心中充满阳光,一样能活得好好的。”郭再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生在爱屋湾村这个有着深厚耕读文化底蕴的地方,郭再仙深受文化熏陶,她以双耳失聪之躯,在无声的世界里以诗“放歌”,成为了耕读文化的生动实践者。“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耕读传家的真谛,激励着村民们继续秉承这一优良传统。
(作者:伍振军 郭佩灵 唐玉林)